教学经验交流
发布日期:2016-07-15 12:04:14   来源:博文学校

教学经验交流
博文学校金文静
各位领导,各位老师,大家好!很荣幸有机会能够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。
转眼间,踏上工作岗位已有两年多的时间,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惶恐和困惑中慢慢走出来,开始学会如何从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,传道授业解惑。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,有喜悦,有悲痛,有欢乐,有泪水。工作两年来,在校领导无微不至地关怀下,在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,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,教育经验不断丰富,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。
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,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。
一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,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。小学阶段的学生,由于年龄的特点,往往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,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不由自主地走神。因此,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,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,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,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,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例如,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《在牛肚子里旅行》一课的教学中,我以一个谜语为切入点:身穿褐色衣,头顶长触角,草丛堆里把歌唱,小孩用它来斗仗。谜语的形式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而且这样一个谜语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,大部分学生都能马上猜出谜底,因此,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,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积极。这为之后课文的教学打下了基础。采用激发兴趣、设计悬念……引发设计,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,开启学生学习之门。
二、调动学生的感官,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
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。因此,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,引导学生,点拨学生的思路,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,获取知识。所以说,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,而是学生。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,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。
如在教学《跳水》一文时,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,让学生找到在这过程中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,通过朗读,引发质疑。再让学生用笔圈出猴子究竟是怎么来逗孩子的,抓住具体的动作以及这过程中,水手们的表现,通过圈画,再结合老师的提示,说说猴子逗孩子的过程。通过这样动手、动口、动脑训练学生,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,形成技能。
三、注重知识的拓展,方法的传授
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,充分发挥组织、引导、指导、辅导的作用。教师的指导,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。要坚决摒弃形形色色的“牵着学生走”的“导”,要目中有学生,目中有学情,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、学习伙伴、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“导”,要顺着学生的学,就大家共同关心的“疑”“惑”来“导”。在“导”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、学习语文的习惯。而这些方法、习惯,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,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,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发现的、领悟的、小结的、归纳的。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、管用的方法,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、愿养成的习惯。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,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、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,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。
总之,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实践,让我深深地感受到:教师的生活像茶叶,我们只要用热情、执着和爱心去浸泡,它一定会清香四溢。

分享到:
相关信息